在侨乡恩平市恩城沿锦江而建,江畔有一座宝塔巍峨耸立,很远就能看到,可谓恩平的标志性建筑,这就是熙春塔。从1988年2月建成开放至今已有35年。每临傍晚,熙春塔总发出璀璨的灯光,给行人以路标,给人们以祥和。
恩平熙春塔外景(冯峻峰摄)
2023年11月16日,在恩城熙春塔傍,今年91岁,1984年至1990年担任恩平县县长,当年重建熙春塔的决策人冯炎老县长,兴致勃勃地谈起现在已成恩平市地标文物的熙春塔。
据恩平县志载:“文塔建于明祟祯三年(1630年),由分守西道张茂颐捐金卜地,知县孙光绪率士民助成之。”又说:“(其)座落于文昌阁之左。”这是恩平历史上之第一古塔,也是县志中谓之文塔,后来倒了。冯炎说熙春塔是曾萼在恩平任知县年代(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塔高约四层,二十多米。
冯炎说,传说在建塔过程中,曾萼夫人发现塔为实心结构。便对曾萼说:你将塔建成实心状,意味着不通心,不通心人就不通窍,到时当地出不了人才,人们自然会埋怨你将塔建得不得法。曾萼对玄学颇有研究之人,本来建塔出发点是,建一座文笔塔,将锦江水之财气、文气锁住,造福恩平百姓,不料百密一疏。听夫人一番话,觉得甚有道理,最后在顶层开了一道南北对流的门口,以化解一窍不通之局。
听说,塔建成后成了恩平的一大标志,当人们从乡下艰难地步履出恩城,远远看到熙春塔,就知离恩城已不远了,心里就会充满喜悦,慢慢熙春塔对人们来说有亲切之感。
更让人感到离奇的事是,塔建成后,下游的边鱼游到塔脚,见到塔影就不再向上游去,而是掉转头往回走,这样一来,上游的水变得清澈干净,生活在上游城中的人,心里也变得敞亮舒爽。这毕竟是传说,对塔影响不大,一百几十年来一直人塔相安无事,风调雨顺。对建此塔,知县曾萼捐俸卜地士民捐金助成之。”并题诗:“晓闻众鸟鸣,起视天现晴。出门瞻古塔,日色何晶晶。浮云净如扫,所见惟高明。我欲陟其颠,遥睇扶桑城。”后人把此塔列为恩平八景之一,名曰:“古塔晴晖”。
冯炎老县长向记者谈恩平熙春塔故事
只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当地人们不懂得科学规律,到处砍伐树木,拆砖垒小高炉,毁坏门窗门柱大炼钢铁。熙春塔是在那个年代被毀了,砖头搬走用作垒小高炉材料,剩下墙脚的砖,后来也被无知的人挖掘去建房使用,熙春塔消失得无踪无影,从此,当地人们心里象缺小了什么似样的。
1984年,冯炎从开平调回到恩平任县委副书记、县长,肩负主政县政府工作的重任。他了解到熙春塔历史及现状,意识到不是一塔一物之事,而是为了文物自信,满足恩平人民的观赏情感需求,凝聚力量搞建设,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在县委支持下决心重修熙春塔。县政府千方百计筹集65万资金,安排技术人员选址、规划、设计。1987年初开始动工,费时一年时间,于1988年2月落成。重建的熙春塔,占地117.61平方米,塔基纵横12米,高56.3米,分9层,塔身呈八角形,九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歇山顶,塔身装饰灯,黄墙碧瓦,各层挑出平座斗拱飞檐,檐前系有风铃,风过时叮当作响,悦耳怡神。每层对开4门,周围1.4米宽的阳台,白玉栏杆,塔内有螺旋形楼梯上至顶层。底座两级平台,长11.43米,宽5.3米。塔下是3000平方米古塔公园,有门楼及水榭亭台。是恩平著名标志景点之一。全塔空心结构,顺着楼梯可直上到顶层,塔顶旗杆为铜质,塔身八角形,绿色琉璃瓦压顶,20㎝x30㎝黄色方块瓷砖贴墙,塔座4级阶梯,与飞马、追月楼、小岛大桥相映成趣,成为恩平城市的一大地标性闪亮点。2000年代,记者与友人曾登上九层熙春塔,一览风光。
当年在《恩平报》任社长的记者本人知道,冯炎老县长建塔期间,几乎每星期都到工地察看,保证建塔质量。1988年2月,熙春塔与恩平金龙影院等四大工程开帐时,记者曾以《龙年恩平四喜》为题将熙春塔建设消息发至《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登出。
在进人新时代,“四个自信”令人们纷纷回首文物。恩平人也纷纷为熙春塔举行多种摄影活。熙春塔成为恩平摄影爱好者挥之不去的“影靶”,成为恩平人日夜相伴的伴侣。(吴健洪 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