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大地,巍巍华夏九州。潮州,位于五岭以南,广东的最东部,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州人以“省尾国角”自嘲所在的这方土地,但数千年来,潮州一直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化进行着强有力的互动。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潮州文化,因源远而流长,因根深而叶茂。但是随着潮汕人的活动,其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帮文化等等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传播。潮汕文化是潮人发展最重要的根,也是一条纽带,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从“九重天”到“路八千”,韩愈当时必然是心怀不甘的,但到潮州后,韩愈治鳄兴学,是潮州与中原文化进行正式接轨的重要标志。
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在潮汕北部相遇,一道余脉转向西南伸进南海,成为横亘在潮汕西北部的莲花山脉,将潮汕与珠江流域在地理上区隔;一条韩江联结上游的汀江与赣江,“大海在其南”为其勾勒曲折的海岸线。潮汕地区大多数时间属粤,但其文化却与广府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从地理环境上看,潮汕的确属于“省尾”,但也因其“省尾”的偏僻和与广府的阻隔,使得潮汕能与接壤的福建在地理与人文上直接往来。
明代,潮州人才辈出,读书蔚然成风。在潮州继承王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有薛侃和户部侍郎林熙春等。科举成就在全省中处于前列。明代,潮州共考取进士160人,举人162人。特别是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1544),广东进士10人潮州得其7,更涌现了“明代前七贤”“潮州后八贤”“潮州后七贤”。
从观念、礼制、习俗,到工艺、饮食,潮州文化体量之大,规模、传播之广和文化层次之高,在全国地级市实属罕见。其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独特魅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传承,令人为之惊叹。
潮州文化的特色在于自成体系,繁复多样,历代传承让潮州成为“中原古典文化活橱窗”、中华文明活化石。潮州拥有繁复多样的文化品类,潮州文化特色鲜明、百花齐放;拥有精益求精的文化品格,精致、精美是许多人对潮州工艺美术的评价;拥有原真鲜活的文脉传承,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留存历史文脉,“见人见物见生活”,“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潮州文化内涵丰富。潮州古城文化核心区的建制形态,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传统习俗中,传承“崇文重礼”中华文化基因;宗祠、庙宇、牌坊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彰显中华民族忠孝友亲的价值取向;潮州工艺美术品种丰富、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审美水准;海内外潮人开拓进取,形成成功的潮商群体,文化上依然有强烈的民族认同。
潮州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剧作为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是中国戏曲的一朵奇葩。潮州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在民间活生生的标本,有“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瑰宝”之称,保有许多古代的曲牌、有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二四谱”。在潮州,许多民间礼俗仍然保留传统。小孩到了十五岁,父母都会为其举办“出花园”仪式,亦即潮人的“成人礼”。又如婚礼,古代的婚,指“昏”,有黄昏娶亲的讲究,在潮州这一传统仍基本保留。
潮州古城作为潮汕文化的核心区,“山水洲城桥”完备,“三山一水一洲”守护着古城。而潮州多年来,遵循着严格控制古城整体风貌的原则,让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当下,潮州仍葆有古城山水的原真性,古城格局、建筑肌理原真性与古城生活的原真性。潮州人在古城生活、工作,这是一座活着的、有烟火气、人情味,有温度的原真古城。
潮汕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潮汕先贤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时候,将祠堂文化继承、发扬得淋漓尽致。漫步潮汕平原,最美丽的建筑必定是祠堂及庙宇。潮汕祠堂几乎是潮汕最精美工艺的集中体现, 集合了石雕、潮州木雕、嵌瓷、壁画等考究精湛的建筑工艺,承载一个姓氏的族谱和家史,与潮汕民系族群繁衍息息相关。潮汕祠堂,是海内外千万潮汕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
潮汕祠堂除了供奉祖先, 也作为潮汕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场所, 继承的是中国人“怀抱祖德”“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是一种孝思的体现。潮汕祠堂遍布潮汕地区各乡镇村居,历史上维系宗族亲缘的祠堂,至今仍是潮汕农村地区重要的宣教场所。忠、孝、仁、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长辈在祠堂中教育子孙的重要人生课题。
潮汕祠堂文化随着潮汕人“下南洋”植根东南亚。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韩江家庙, 是潮汕传统祠堂建筑, 在经过修复后, 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也成为槟城华文教育、潮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祠堂文化再次兴起,一大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祠堂是纪念先祖、连接亲情的重要场所,老一辈海外华侨对祠堂怀有特殊感情。广东省政协委员张见悦近年来致力于潮汕祠堂文化的宣传与研究,他提出提案,建议广东省委省政府统筹开展相关研究、引导和保护工作,使潮汕祠堂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文化起源于潮汕地区,其信仰文化源于隋朝时候潮州府揭阳县霖田(今属揭西县),是潮汕本地神中最古老而又最有影响力,其庙宇遍布潮汕各市、县、村,还播及梅县、兴宁、大埔、丰顺、海丰、陆丰、汕尾、惠东、台山、东莞、佛山、福建省东山县、广西省昭平县等地。三山国王被潮人视为“社神”、“地头神”,为当地民众所奉的守护神,经过传播之后,更是闽南人、台湾人、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三山”是指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传说隋朝大业年间此三山出现神迹,遂受到当地百姓祭祀,至宋代又追封为王,分别为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巾山)、惠威宏应丰国王(独山),有关三山国王的资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将陈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题壁》及韩愈所祭的石界神, 其他文字和实物无存。
每年正月,潮汕各地都要举行三山国王的迎神游神活动, 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游神、唱大戏,兼有舞狮、舞龙,游灯笼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皆参与,场面壮观,盛极一时。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及台湾地区。三山国王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客家三山国王庙会被列为第七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商帮
潮汕商帮也称潮州商帮, 发源于潮汕地区,是一支具有海洋性格、海洋文化的华人商帮,因乘坐红头船出海,也被誉为红头船商帮。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作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潮汕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潮汕商帮除了出现的时间早、人数众多外,足迹还遍布海丝沿线各国。据记载,潮汕商帮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在清朝,潮商与晋商、徽商并列为中国三大商帮。在当代, 潮商更是出现了李嘉诚、林百欣、谢国民、陈弼臣、马化腾等商界巨头。据统计,2015年有34位潮汕人登陆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其中最富有的11人坐拥6000亿元财富。
潮商的影响是国际性的, 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现有各类潮汕籍贯社团组织173个。常见的有:潮州会馆(潮州八邑会馆)、潮汕商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等。其中,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自1981年起成立,系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潮人盛会,对于全球潮人敦睦乡谊,增强凝聚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在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潮汕商帮的崛起与成就除了得益于工商贸易外,潮汕商人的刻苦耐劳、冒险进取和倚重地缘、血缘的习惯,同时也是潮汕商帮成功的重要因素。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行天下》一书中说:“潮州人在文化上十分独特。他们操纵着地球上最有钱、最强大的地下网络, 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公司之一, 组织严密且向心力强。”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潮汕人的母语, 又称潮州话,简称为潮语,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东东部,福建、海南、香港、台湾的部分地区,海外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
潮语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除了日常使用,也是潮语歌曲、潮语电影、潮剧、潮州歌册、潮语话剧、潮汕歌谣、地方谚语、小品、灯谜和故事等文化艺术形式的语言载体, 它保留了汉语的古音古义,对潮学研究、古籍古诗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潮语是潮汕人鲜明的标记,潮汕人以其为重要的沟通纽带。
潮语可以追朔至先秦,是中国古代汉语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潮汕话有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被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言学研究上有重大价值。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明代以后,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
18至20世纪期间,潮人大量移居东南亚,故此潮语又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 也有很多人操潮语。其中,很多潮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汕本土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潮语在这里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潮汕美食
潮菜,也称潮州菜、潮汕菜,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因“色、香、味、型”并美而饮誉中外 ,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的主干与代表,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食在广州、味在潮州”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
潮汕菜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代又进一步推陈出新,进入鼎盛时期;到了近现代,潮菜享誉海内外,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潮州菜以昂贵著称,其选料考究、刀工精细,且烹调方式多样,着意追求色香味俱全,有中国最高端菜系之称。潮州菜烹饪的最大特点是借重海鲜、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卤、熏、淋、烧等数十种。潮菜在200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团体金奖 ,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 2014年潮州更是入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4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美食城市”。
潮汕善堂
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带有民间信仰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起源于宋朝大峰祖师舍己利人的故事。
兴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为许多潮人的善举,形成善堂处处可见的独特景象。如今在潮汕各类善堂有300多处,大都以大峰祖师为号召,也有个别奉敬吕祖、玄天上帝、华佗仙师、窦先师、齐天大圣、佛祖、老君、圣母等等,把为民做过好事的先贤或神仙当作崇拜对象,大峰祖师被认为是潮汕善堂的鼻祖。
潮汕善堂虽非潮汕地区独特专用,而是与明末清初的善会和善堂有密切关系,由于现今全国只有潮汕地区附近以及潮汕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这种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这种组织形式也被当地人认为是他们潮汕人独特文化,并已成为潮汕人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
潮汕善堂主要宗旨是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宗旨,奉行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敬惜字纸等善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济机构。
潮汕善堂在潮人在海外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在海外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都先后出现了善堂机构,他们大多在地方上的慈善教育发挥不少作用,甚至影响深大,另外当故乡有难时,也是八方来援。善堂多少成为团结联系华侨与故乡、祖国的纽带。当前国内外较为名气的善堂有:汕头存心善堂、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马来西亚明修善社、柬埔寨金边辉德善堂等。
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市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的“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英歌舞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广东省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流行。
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既似土风,又似武舞。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但表现手法十分概括写意,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整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2008年6月7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Ⅳ-4。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云霄县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Ⅳ-4。
潮绣
潮绣,潮州刺绣(潮绣)与广州刺绣(广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
自明清以来甚为鼎盛,尤其是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包括广绣、潮州的潮绣)、四川的蜀绣等因为刺绣艺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因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潮绣讲究构图均称,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
粤绣历史悠久,主要分为潮州刺绣和广州刺绣两大派系,潮绣属于广东刺绣。
潮绣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20 。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广东省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既有广府文化的渊源,又受到江浙一带像东阳木雕的影响。它应用广泛,题材丰富,民间传说、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江海水族、戏剧故事等都是其常见的表现题材。
改革开放后,潮州木雕人才辈出。汕头市木雕厂的张维怀1982年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金漆木雕挂屏《大观园庆元宵》,总面积54平方米,成为国内外木雕史上最巨型的镂空通雕挂屏。同年末,该厂为东方宾馆制作了第二幅大型木雕挂屏《清明上河图》。潮阳工艺美术厂制作的大型立体金木雕佛像《千手千眼佛》,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工艺细腻、光华夺目,是潮州立体金木雕罕见之作。汕头金木雕厂何长清制作的大型金木雕挂屏《百鸟朝凤》被收藏并陈列于潮汕工艺美术陈列馆。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40。 2018年5月24日,潮州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派锣鼓,鼓点密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济桥、开元寺、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道韵楼、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文化全方位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形态,山水宋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精湛丰富的工艺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文化审美水准,独特的民俗传统保留了中华民族忠孝崇文的气质精神,精工细作、独具风味的潮州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乐观上进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