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有座由古巴先侨捐建的有着96年悠久历史的“古巴桥”,这是中国唯一以“古巴”命名的桥梁。如今,古巴桥已经成为文物遗址,受到当地政府悉心保护,但是这一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感人至深。2021年10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在参观了那伏村古巴桥遗迹后,发出深深感慨:“古巴桥背后的故事正是侨文化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弥足珍贵。”
一 古巴先贤捐建“古巴桥”
根据沙堆镇那伏村长者介绍,古巴桥的兴建缘由如下:话说民国初年,那伏村村民在村东头修筑了一道弧形的长堤,并在堤上种上荔枝树,仅仅数年功夫便长成一条荔枝林长龙。此堤北起那伏村教堂里北山鸡包(山丘名)坡脚的上干坑(土名),南达东庆里南的鸡尾驳(土名)的竹口,向东弯出,全长1000多米。塘下坑出口处间于长堤之中,划若鸿沟,把长堤一分为二,造成南北交通阻断,当时虽有简便的木桥可供村民小心通行,但过往行人走至此处深感不便,村民祈盼能建一座永久性大桥,但是苦于村中钱财不足,一时不能成事。此时,旅居古巴的那伏村海外乡亲闻讯,热心倡议、热心捐款,终于促成家乡桥梁的修建。古巴桥的成功修建为村民们解决了出行的不便。该桥于1927年冬动工,至1928年夏建成,当地村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古巴桥又被当地乡民称作“洋灰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建筑物使用西方水泥还是比较时髦的事情。
二 命名“古巴桥”表彰先侨爱国心
古巴桥这座“洋灰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0.35米,宽1.65米,厚0.18米,单孔拱桥,两边桥墩高约4米,桥面两边护栏也是用混凝土捣成。村民原本为这座桥梁命名为“那伏长堤桥”,但由于建桥经费多由旅居古巴的乡亲捐款,最后为表彰旅居古巴侨胞的巨大贡献,遂命名为“古巴桥”,并在桥护栏两边均刻上“古巴”字样的水泥凹字以作纪念。那伏村父老当年曾经树碑于桥头,铭刻捐款者之芳名。时至今日石碑虽已残旧,但字迹仍可辨认。时移世易沧海桑田,由于水源坑道的改道,道路的变迁,此桥早已由水道桥梁变成旱桥,桥底也填满了泥土,当年那种横跨小河渡人到彼岸的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每当提及古巴桥,那伏村当地父老总是津津乐道。2012年,古巴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被列入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三 感人传说:古巴华侨的家国情怀
关于这座古巴桥,还有另外一个感人传说。事情发生在清朝末期,那时那伏村不少村民为求生计远赴古巴谋生做苦工,日夜操劳如骡马,受尽洋人雇主的欺凌,侨胞们日盼夜盼祖国强大、民族富强。他们得知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宣扬革命,于是群起响应,支持孙中山发起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为此,那伏村旅居古巴的华侨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为中国同盟会筹集革命款项,准备交付给孙中山作为革命经费。由于当时封建势力的封锁和实际条件的限制,本来准备用于推翻满清的革命捐款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中华民国成立也未能如愿送到革命军手上。中华民国成立后,古巴侨胞由此前的支援民主革命转变成支持家乡新建设,将该款项用于家乡桥梁的建设上,便有了古巴桥的修建。无论是此前的支援民主革命以及此后的支持家乡新建设,都是一样的感人,一样的爱国,旅古巴先侨的家国情怀堪称是顶天立地、可歌可泣。
四 古巴驻广州总领事两度踏访古巴桥
96年过去了,岁月悠悠,历久弥新,侨乡沙堆镇这座“古巴桥”终于引起了古巴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的关注。2021年10月20日、2023年10月23日,古巴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丹尼思女士一行两次到访沙堆镇,实地探访沙堆镇古巴华侨文化。96年后,古巴华侨捐建的“古巴桥”终于再度牵手古巴情缘、再写中古友谊新篇章。丹尼思女士在沙堆镇访问期间,与那伏村的一众父老乡亲进行详细交谈,深入了解古巴桥历史。她表示,很开心来到著名侨乡沙堆镇,可以近距离深深领悟古建筑背后的古巴华侨华人故事,深入地感受到沙堆古巴侨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丹尼思认为,沙堆古巴华侨文化底蕴深厚,一连两次前来沙堆镇调研,是为了向古巴华侨华人致敬。她表示,古巴华侨华人不仅为古巴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古巴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深情引用古巴首都哈瓦那“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上镌刻的名言——“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以此点赞古中两国深厚情谊,祝愿两国友谊之树长青。至此,侨乡沙堆镇的“古巴桥”成为中古友谊、中古交往的珍贵见证者。(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古巴桥所在的那伏村,是著名侨村
近年修建的古巴桥文物遗址标识简介
1928年“古巴桥”修建碑记与捐款芳名
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古巴桥
手机扫一扫,马上可以阅读古巴桥的前世今生
96年过去了,古巴桥在侨乡已经家喻户晓
小小古巴桥,浓浓爱乡情,百年经典侨故事